Blank Plan Logo
留白茶想 Blank Tea

日期 2022/5/26

攝影 Zhutor

文字 李姿穎 Abby Lee

讓光慢下來的方式——專訪真真主理人張博傑

讓光慢下來的方式——專訪真真主理人張博傑

念了國中高中的美術班,張博傑又從建築系過渡到研究所投入新媒體藝術。現在的他,既非從事純藝術,也沒有拿著畫筆,一雙手經歷著玻璃的切割、打磨、焊接的反覆勞動,成立「真真」鑲嵌玻璃研究所。然而走到這裡,他仍說,從美術、建築、設計、工藝這一路,都在接近他所追尋的核心。

一盞燈,點亮我的瞬間

ZHU_7586.jpg ZHU_7361.jpg

他天生不按牌理,為了跳脫理所當然的美術升學體系而進入建築系,「這是一個很大的陣痛期,建築很理性,有力學、結構學,業主是大眾,但純藝術的業主是自己,而建築要回應整個空間環境。」自此,張博傑感知到了「環境」,以更宏觀的視野看待一個小小的物件。

真真的燈器創作也奠基於此。「學習過程中會做很多模型,模型會更加確定物件的形狀。」真真的起點由物件展開:「我在構思燈器時,會先幻想光的模樣,以此想像燈器外型,先畫草圖,做出一比一的模型,才會慢慢修正比例、細節、結構。」建築一個房子到建築光的容器,對他來說都是從零到一的建構:「從想像、草圖、實際被點亮的瞬間,它會遠遠超出你的預期。」

他發現光於環境產生的魔法:「與其說對燈有興趣,我比較在意的是光,光能療癒我自己,它可以一秒改變整個空間氛圍,人只要一睜開眼睛,就可以感受到光,溫暖的、平靜的、空寂的⋯⋯」點亮的瞬間,溫暖了自己。

這些無心插柳,也有過許多錘煉,就學時張博傑曾參與電焊、木作、陶藝,「直到我接觸到鑲嵌玻璃工藝的加工技術時,覺得它合乎我的個性,冷加工鑲嵌玻璃會拿到一個玻璃平板,對我來說很像以前在做模型的紙板,歷經切割、打磨、焊接,才會成為一個多邊形的外型。」

乾淨俐落的切割與直線,亮燈以後,卻是感性的氛圍與質地,「很多時候,作品會比創作者本人還真誠,更能反應創作者的本質。」

老物件的身世

當兵時,甫完成新媒體藝術研究所的學業,「當時做比較多數位科技概念、身體性探討的作品,我就在想什麼事可以讓我持續創作?」彼時,張博傑已經完成了許多獲獎肯定的純藝術作品。根本於對「身體動作」的喜愛,最初他想做一個玻璃光學裝置,於是向老師傅學鑲嵌玻璃的技法。

「我就這樣迷上它了。」得知這個技法早期台灣是替 Tiffany 燈具代工,產業外移後才凋零,他開始對這整個產業史感到好奇。「我在做創作時,很喜歡搜集一些老的材料,比方說杯子、器皿、窗戶,每次旅行,或是去一些古物二手市集,都會遇到一些有趣的古物件。」

物件帶他回到當下時空、探索未知的歷史。「這些物件的消逝很可惜,我想透過創作讓大家可以再看到這些古物件不一樣的面貌。」新媒體藝術,學的是整合與呈現新的觀點:「鑲嵌玻璃工藝、台灣老窗花、錄像藝術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材料。我不想呈現與觀眾距離非常遠的創作,希望觀眾走進展覽,可以透過他們在意的東西去感覺。」從純粹感知美,到因而好奇工藝,再理解了工藝曾經的身世。

旅行時,張博傑喜愛造訪跳蚤市集,搜集中也一面遇見玻璃的歷史,例如一顆在日本買下的玻璃鈕扣,源自沒有塑膠也沒有洗衣機的上一個世紀。作品中最常使用民常家庭都有的海棠花跟十字紋,「那讓我想起小時候慵懶地在老家,下午的陽光透過窗花玻璃照射進來,那種安心的時刻。」也有鹿港豪宅曾將拆下的窗花送來,「我從來沒見過,才發現日治時期也有玻璃花紋工廠內銷回日本,這些花紋最初都來自歐洲,它們都是編號,只是我們台灣老師傅給它們取了中文名字。」

人一但命名某些事物,就會產生感情。

「如果沒有那個物件,我不會認識這段時光。我喜歡把回憶變成作品,讓當時的感動可以留下來。」

ZHU_7744.jpg ZHU_7892.jpg

我們都是時間的旅人

最初與老師傅學習,每天都是挫敗,打下基本功後,才知道每種功夫都有相通的原理,「鑲嵌玻璃工藝技術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製作方法,我自己要從那個基本上推進。」從玻璃工廠師傅身上學切割技巧,在材料店家那裡獲取知識,融會以後嘗試了傳統鑲嵌玻璃還沒看過的技法或結構。

「在這種測試中,每天都在學習。無論是物件,或是這些老師傅,他們都是我的老師。」

這些老師傅聽聞年輕人有心皆是樂於傳授,「我在他們身上也學會,只要透過時間,適合的方式,那作品其實會很真誠地回應你——我完成了,謝謝你花時間陪我。」真真是一個需要投注大量時間的團隊,「工藝品是創作者一比一的時間去完成的,民眾收藏一件工藝品,等同收藏了工藝師的時間跟思考,這是在當今世代很珍貴的一個選擇。

ZHU_7628.jpg ZHU_7626.jpg

真真鑲嵌玻璃研究所的作品因為純手工製作、逐漸消失的材料,最初不上大眾通路、只透過展覽販售、或是預約工作室訂製,要收藏一個燈器作品,買家也需要付出自己的時間,「他會因此了解燈具的製作與細節,他收藏的不只是一個發亮的燈器,而是他所認知的物件的溫度,這是有別於現代的速度感的產物。」

每一個作品都有時間的痕跡:「J001 是一個長形可放植物的項鍊,那個外型是我們小時候在自然課觀察植物細胞的蓋玻片,像是可以帶走的小小風景,你去外面遊玩時,可以採集植物放進你的項鍊裡。」植物在蓋玻片裡枯萎變色,「花朵跟植物的時間感,是經歷過枯萎或乾燥再呈現,它是一個容器裡的主角,當光照進來,也會有植物的影子,燈的作品最迷人的就是在一個空間範圍裡創造光影。」

ZHU_8130.jpg

或者在許多使用歐美進口玻璃的作品中,因為不均值的紋路與還有氣泡,「光影變化會更有生命力,那個氣泡也記載了當時師傅吹那口氣的瞬間。

孤身與物件獨處,靜靜相伴渡過時間,也只有人的使用,能在物件身上留下痕跡。例如作品包覆燈具的焊接時使用錫,高溫時變成液態,冷卻以後,成形的紋路是水的表面張力:「我們不做任何打磨,也讓金屬本身隨時間的氧化,甚至裡面的鎢絲燈泡都是上個時代的產物,這不像當代的產品講求不變,它們跟隨時間變成不同的模樣。」

雙手的回答

真真燈具起源與於「雙手」回應物件的溫度。童年時的張博傑喜歡玩樂高,看小單元發展到各式各樣的形狀。「以前我拿到變形金剛時很訝異,原來某個零件轉一下就可以變成手臂,再轉一下又變車門,如果我今天是設計師,要怎麼要把一台車變成一個機器人?太厲害了!」他開始拆解家裡的東西、解構中理解一只鬧鐘運作的模式,那是最初,他與物件靜靜相處的時光。

向物件學習,以手勞動,使他認知到過去自己只用腦袋跟邏輯去認知:「但世界是立體的,我們的感知不只是頭腦,還有觸覺、氣味、味覺,那都是我們接觸這個世界的工具。製作時不管是創作問題或是人生關卡,我發現如果我們既定的邏輯去思考,未必會想通。」

勞動讓他偶然間發現世間上所有難解的事,不是頭腦可以解決的:

「大腦太聰明,會讓很多事情合理化,而工藝是透過雙手這樣的純物理接觸,得到的回應無比真實,自然地回答了我對當下生命的一些困惑,比方現在想不通的問題,我可能需要時間去測試,就像是測試燈器本身,就是必須花時間的。」

那些存在於作品本身的「感性」,也漸漸得到了回應。有次,一家人拜訪工作室,「我們見面時,全家大小拿著他們的舊窗戶給我,請我用他們的窗花玻璃做新家的燈器。這些人在回應真真『珍惜』的概念,當下是很簡單又強而有力的感動。」又或者燈器作品 L006,在一間餐廳EMBERS的擺設中,燈器中的植物,經由光打在桌上形成的花影,呈現季節桌花的樣貌,花朵旺盛的生命力生長纏繞著燈具,「我的業主比我更有想法地去使用這個作品,當業主為燈器選了花,我和他則在不同的光陰與時空共同創作。這讓我去想到什麼是大眾?什麼是小眾?根本不需要在意這些東西,我的職稱藝術家、工藝家、還是廠商,這都不重要。」

「我並不是像職人一樣一生懸命,而是透過現有的時間跟力氣,去提供這個環境一個有趣的選擇。」張博傑多變的學習領域也讓他保持宏觀的觀察,同時保有創作的核心思維。「所以才會有這種想法,在做真真這個計畫時,我也會想,這個世界太快速了,我必須做點什麼,讓它慢下來。」

A12.jpg ZHU_8104.jpg

直到我接近無限透明

以工藝品為媒介,張博傑也持續發展跨界創作,兩年前,熱愛黑膠的他將直徑三十公分的作品 L001M 放上黑膠唱機,唱針偵測玻璃凹凸花紋轉換成音訊,「我人生第一次聽到海棠花的聲音,我非常開心!想找聲響創作一起玩,我就邀請藝術家許雁婷,她聽到玻璃花紋發出聲音也嚇一跳,把聲音變成曲子、再成為專輯,然後我們就數位發行了,超展開。」這項合作計畫不僅在呈現在酒吧商業空間,也於日本富山國際玻璃展獲得銀賞。

近期,張博傑於留白計畫四樓展出《Relight+NOISE _____直到我接近無限透明》,即是以古玻璃花紋的光芒旋轉成為錄像藝術,同時結合所有工藝系列作品的導讀,述說一場日夜光影變幻的白躁光演出。

張博傑與留白計畫的相識源於空間最初的燈器規劃,「我很重視他們一到四樓的梯間,對我來說像是一個劇場,走樓梯時你會發現每個轉角的玻璃材質跟顏色都不一樣,連接著不同光的狀態,再到達展場,這次的個展,也是成就我當時的想法,從樓梯上來可以看見一體性的展出。」

以錄像藝術的方式呈現,也在於:「現在我們最常接觸的玻璃,就是手機、電腦的面板,因此我想用類似的載體,去呈現療癒的可能性。」張博傑對「重複」的動作著迷,他想透過白噪音與白躁光的感受,讓觀者體驗重複性:「比方說我們覺得鬱悶時不由自主會去看大海,海浪也是很重複的頻率,很難說明為什麼在此可以得到療癒,展場連同作品,都有共同的意念,讓人可以進入這裡進入生命的一段留白,跟作品共度一段時間。」

因此,接近玻璃的同時,也是在接近自己的無限透明。空間裡,枯枝花辦在日夜間與搖曳的燈藝互文,外在安靜下來,只有玻璃發出的聲音。一切十分靜謐,如同童年時他畫畫的那個所在。

ZHU_7427.jpg ZHU_7736.jpg

《Relight+NOISE _ 直到我接近無限透明

  • 展期|5/28 - 8/28/2022
  • 地點|留白計畫(台中市西區五權西四街45號)
Copyright © 2021 blank plan. All rights reserved.